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高盛預言“美國政府關門”兩周內結束,美聯儲12月降息“更有依據”?
繼花旗之後,高盛也樂觀預估美國政府停擺有望在“兩周內結束”,這對依賴數據進行決策的美聯儲來說至關重要。
據追風交易臺消息,高盛最新發布的分析報告顯示,已持續多日的美國聯邦政府部分停擺事件正顯現出結束的跡象,該行預計僵局最有可能在11月的第二周左右被打破。
對於停擺如何影響美聯儲12月的利率決策,華爾街大行普遍認為關門時長是核心變量。此前花旗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其“越來越有信心”政府關門將在未來兩周內結束。
花旗認為,一旦政府重開,數據發布將迅速恢復,美聯儲在12月會議前“將可能獲得多達三份就業報告”,這將為繼續降息25個基點提供充分依據。因此,該行維持其對美聯儲在12月、明年1月和3月連續降息的基準預測。
僵局有望打破,高盛預言“兩周內”結束
盡管此次政府停擺持續時間已快趕超2018-2019年的35天紀錄,但高盛認為政府關門“終點比起點更近”。
據報告分析,此次停擺之所以持續如此之久,部分原因在於特朗普政府采取了非常規措施,動用去年未用盡的資金來支付軍餉等,從而暫時緩解了一些矛盾。然而,這種騰挪空間正逐漸耗盡。隨著停擺的負面影響不斷累積,多個關鍵壓力點正迫使國會兩黨尋求妥協。
首先,空中交通管制員和機場安檢人員已於10月28日錯過了首個完整的發薪日。這增加了航空旅行出現延誤的風險,尤其是在11月10日第二個發薪日臨近之際。2018-2019年的停擺經驗表明,空中交通延誤是促使政府重開的強大催化劑。
其次,補充營養援助計劃(SNAP,即食品券)的支付也出現中斷。盡管法院裁決要求政府動用應急資金支付部分福利,但支付延遲已成事實。
再次,國會工作人員自身的薪資也受到影響,這可能直接促使議員們加快妥協步伐。
此外,一些政治日程也可能為達成協議創造窗口。報告提到,11月4日幾個州將舉行選舉,而國會計劃於11月7日後進入休會期,這些都可能成為促使議員們在此之前達成協議的動力。
綜合來看,高盛目前的預期是,停擺“最有可能在11月的第二周左右結束”。
12月降息有望?降息前景取決於“關門”時長
根據高盛的推演,如果政府在11月中旬左右重開,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可能需要幾天時間才能發布被推遲的9月就業報告。更重要的是,原定於12月5日發布的11月就業報告,以及原定於12月10日發布的11月CPI報告,都可能面臨推遲一周發布的風險。
就業和通脹是美聯儲貨幣政策決策的兩大核心支柱。但報告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勞工統計局將如何處理缺失的10月份數據。
不過,華爾街見聞文章寫道,花旗的分析師Andrew Hollenhorst團隊更為樂觀。
其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其“越來越有信心”政府關門將在未來兩周內結束。一旦政府重開,數據發布將迅速恢復,美聯儲在12月會議前“將可能獲得多達三份就業報告”,這將為繼續降息25個基點提供充分依據。
因此,花旗維持其對美聯儲在12月、明年1月和3月連續降息的基準預測。
而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Michael T Gapen的團隊認為,關門時間越長,12月降息的概率就越低,並列出三種情形:
情景一:下周結束。 如果政府迅速重開,美聯儲將有大概率在12月會議前獲得9月、10月和11月的三份就業報告,以及9月和可能的10月CPI、零售銷售等關鍵數據。摩根士丹利認為,這些數據足以支撐其做出降息決策。
情景二:11月中旬結束。 在這種情況下,數據將變得“更為有限”,美聯儲可能只能獲得9月份的就業、零售和通脹報告。不過,摩根士丹利分析稱,屆時州級失業數據和私營部門指標或能填補部分空白,讓美聯儲依然有可能推進降息。
情景三:感恩節後(11月下旬)結束。 這是最悲觀的情景。屆時,美聯儲高度可能僅能獲得9月的CPI與就業報告,而9月的零售銷售等關鍵數據則存在無法獲取的風險。在這種“數據真空”的情況下,除非有來自州一級或私營部門的強勁惡化信號,否則美聯儲在12月暫停降息的可能性會更高。
經濟代價浮現,四季度GDP增長或遭重創
除了影響美聯儲決策外,此次停擺的經濟代價也不容小覷。高盛在報告中強調,本次停擺不僅持續時間可能最長,而且波及範圍比以往更廣,影響遠超此前僅涉及少數機構的停擺事件。
高盛的經濟學家團隊估算,假設停擺持續約六周,將主要因聯邦雇員的強制休假而導致2025年第四季度的季調後年化實際GDP增長減少1.15個百分點。報告因此將第四季度GDP增長預測下調至1.0%。
不過,這種影響大部分是暫時性的。報告預計,隨著休假員工重返工作崗位以及部分聯邦采購和投資從第四季度轉移至明年第一季度,2026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長將獲得1.3個百分點的提振,推動該季度GDP增長預測上調至3.1%。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